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拟穴青蟹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26
作者
周帅
胡琳琳
房文红
周凯
于慧娟
机构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拟穴青蟹; 恩诺沙星; 代谢产物环丙沙星; 口灌给药; 肌肉注射给药; 药代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969.1 [药物代谢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100602 ; 100706 ;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盐度33条件下恩诺沙星口灌和肌肉注射给药(剂量10 mg/kg)后,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拟穴青蟹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血淋巴和组织中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基于统计矩原理的非房室模型进行计算。恩诺沙星口灌和肌肉注射拟穴青蟹给药后,血药达峰快,分别为0.5 h和1 min,达峰浓度分别为12.90和31.86μg/m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16.1和816.8μg/(mL.h)。恩诺沙星在拟穴青蟹组织中分布较广,口灌给药下肌肉和肝胰腺AUC分别为445.9和817.6μg/(g.h),肌肉注射给药下的AUC分别为554.7和2 573.7μg/(g.h)。与其它水产动物相比,恩诺沙星在拟穴青蟹体内消除速度为中等水平,口灌和肌肉注射恩诺沙星后血药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26.45和57.02 h,总体清除率(CLz)分别为0.054和0.012 L/(h.kg)。恩诺沙星在拟穴青蟹体内代谢生成环丙沙星的量较少,口灌给药下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的AUCCIP/AUCENR分别为6.66%、3.66%和4.78%,肌肉注射给药下,其相应值分别为4.16%、7.24%和1.48%,在拟穴青蟹体内起药效作用仍是以恩诺沙星为主。以Cmax/MIC、AUC0-24/MIC评价恩诺沙星在青蟹体内的药效作用,建议给拟穴青蟹以10 mg/kg剂量每隔24小时投喂一次恩诺沙星,对弧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182 / 119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恩诺沙星在鲤体内的药效学及药动力学研究 [J].
张雅斌 ;
刘艳辉 ;
张祚新 ;
祖岫杰 ;
唐虹 ;
刘铁钢 .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4, (04) :239-242
[2]   肌注和药饵给药下诺氟沙星在南美白对虾血淋巴中药代动力学 [J].
房文红 ;
郑国兴 .
水生生物学报, 2006, (05) :541-546
[3]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欧洲鳗鲡体内的代谢动力学 [J].
房文红 ;
于慧娟 ;
蔡友琼 ;
周凯 ;
黄冬梅 .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04) :622-629
[4]   诺氟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研究 [J].
刘玉林 ;
王翔凌 ;
杨先乐 ;
杨勇 .
水产学报, 2007, (05) :655-660
[5]   恩诺沙星在罗氏沼虾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J].
钱云云 ;
唐俊 ;
郑宗林 ;
杨先乐 .
动物学杂志, 2007, (05) :62-69
[6]   养殖锯缘青蟹黄水病流行病学及其预报模型 [J].
冯振飞 ;
王国良 ;
倪海儿 .
水产科学, 2009, 28 (12) :713-716
[7]   磺胺甲基噁唑和恩诺沙星在日本囊对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J].
宋维彦 ;
苏永全 ;
潘滢 ;
曾凡荣 ;
游欣欣 .
海洋科学, 2010, 34 (07) :22-27
[8]  
Pharmcodynamiccomparisons of levofloxacin,ciprofloxacin andAmpicillin agains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n an invitro model of infection. LACY M K,LU W,XU X W,et 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Chemotherapy . 1999
[9]  
Therapeutic effects ofenrofloxacin in anexperimental infection with aluminescent Vibrio harveyi in Artemia franciscanaKellog 1906. ROQUE A,GOMEZ-GIL B. Aquaculture . 2003
[10]  
Enrofloxacin pharmacokinetics in the Europeancuttlefish,Sepia officinalis,after a single i.v.injectionand bath administration. GORE R S,HARMS C A,KUKANICH B,et al. Journal of Veterinary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