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验室小型试验、贝类育苗场生产性试验和自然群体实地观察的方法,结合养殖池塘内石磺(Onchidiumsp.)繁殖习性跟踪观察,2年内研究了沪浙地区石磺的繁殖季节,繁殖方式,繁殖力,受精卵的发育孵化,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胚胎停止发育现象,幼虫发育及变态前形态变化,对石磺繁殖生物学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石磺雌雄同体,雄性先熟,异体交配,体长5cm体重10g以上的个体为繁殖的主要群体,其生物学最小型为体长3.1cm和体重3.5g;交配期多在气温22℃以上的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6~8月为繁殖盛期。产卵前经过5~10h的求爱和1~5h的交配过程,交配后15d左右产出受精卵,多在大潮日至小潮日期间3~5d内的晚间产卵;繁殖期具有6个明显的产卵高峰。卵群表面积15~30cm2,每平方厘米卵群含卵子2 650±300个,每个卵群含卵子4.4~8.0万粒。水里与潮湿环境中卵群孵化率没有明显差异;26~35℃的水温下,卵群孵化时间10~14d,水温23℃以下石磺胚胎出现停止发育的现象。适合卵群孵化的海水盐度为6~20,孵化出膜2~3d后的面盘幼虫开始摄食单胞藻。自由生活面盘幼虫经23d培育后出现明显的革质膜;变态后的幼体可能存在不断蜕去革质膜的过程,面盘幼虫的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仍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