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网络风险下的隐私权法律保护

被引:2
作者
范进学 [1 ]
张玉洁 [2 ]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2] 山东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信息网络风险; 隐私权; 保护模式; 责任逻辑;
D O I
10.14112/j.cnki.37-1053/c.2011.01.003
中图分类号
D920.4 [学习、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发达,不仅极大地增加了隐私被侵犯的可能,而且加重了侵犯后果,责任追索逻辑的失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局面。鉴于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和"安全港"模式自成体系、各有利弊,我国应取长补短,构建自己的特色模式,加快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虚拟世界与私人生活空间——关于网络隐私的哲学文化思考 [J].
王治东 .
理论界, 2008, (01) :95-97
[2]   从美国安全港提议透析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J].
秦天宁 .
法制与社会, 2007, (09) :196-197
[3]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 [J].
杨雪冬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1) :87-90
[4]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J].
赵华明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S1) :165-171
[5]   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 [J].
斯科特·拉什 ;
王武龙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 (04) :52-63
[6]  
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M].周汉华;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
[7]  
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薛晓源;周战超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  
风险社会.[M].(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著;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
[9]  
隐私的权利.[M].[美]爱伦·艾德曼(EllenAlderman);[美]卡洛琳·肯尼迪(CarolineKennedy)著;吴懿婷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10]  
人权研究.[M].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