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哲学问题之一

被引:35
作者
向云驹 [1 ,2 ]
机构
[1]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2]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关键词
非物质; 存有哲学; 非物质时代; 关联度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概念已成为全民话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指和所指,有语言翻译的歧义性,也有教科文组织国际协调的背景。在中文语境中,"非物质"与唯物主义是什么样的哲学和语言学的关系呢?这种哲学辨析指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与核心的理解。非物质还是当代科学哲学思潮之一,是场有哲学的核心。场有哲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哲学依据。非物质的社会泛化和非物质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的社会基础,此中既有困窘也有机遇。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由于它身处的时代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性、生命性、活态性就是它的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关系与关联度是分层级的,理解这些关联差异,有利于分类保护。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49+157 +4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论“文化空间”
    向云驹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3) : 81 - 88
  • [2] 论司汤达
    左拉
    毕修勺
    [J]. 文艺理论研究, 1981, (03) : 169 - 177
  • [3] 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郑培凯; 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4]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M].冯骥才;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5] 中国思想史.[M].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 [6] 非物质社会.[M].(法)马克·第亚尼(MarcoDiani)编著;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