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城镇激活乡村地域系统的作用机制

被引:14
作者
仇叶
机构
[1]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小城镇建设; 乡村地域体系; 城乡统筹; 内生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F323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随着乡村空心化的加剧,村庄的完整性降低,需要更高的地域层级整合日益碎片化的社会需求与经济要素;城市资源的回流同样对乡村的空间结构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城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城镇能够有效承接国家向乡村下沉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乡村人口积蓄提供基础,同时创造城乡经济体系互动载体,扩大乡村的经济机会空间。乡村地域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被激活,并作用于城乡统筹的推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与社会基础。小城镇建设代表了以农民为主体、依托乡村地域系统自主运转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是一种内生型的乡村振兴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 [J].
刘彦随 ;
周扬 ;
李玉恒 .
地理学报, 2019, 74 (12) :2511-2528
[2]   中西部县域的“去工业化”及其社会影响 [J].
安永军 .
文化纵横, 2019, (05) :79-87+143
[3]   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 [J].
杨华 .
重庆社会科学, 2019, (06) :18-32
[4]   阶层流动竞争与教育风险投资——对甘肃宁县“陪读”现象的解读 [J].
雷望红 .
中国青年研究, 2018, (12) :86-92
[5]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李昌平-贺雪峰争论” [J].
熊万胜 ;
刘炳辉 .
探索与争鸣, 2017, (12) :77-81+86
[6]   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 [J].
贺雪峰 .
探索与争鸣, 2017, (12) :71-76
[9]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 [J].
刘彦随 ;
陈聪 ;
李玉恒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 (06) :1-6
[10]   乡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J].
丁正山 ;
王毅 ;
尚正永 ;
李亚儒 ;
宋晓雨 ;
常夏洁 .
地理科学, 2014, 34 (08) :938-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