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71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机构
[1] 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浙江省兰溪市水土保持监督站 杭州
[3] 浙江兰溪
关键词
红壤小流域; 氮磷流失; 坡地利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从红壤小流域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磷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 3,由于其水土流失量最低 ,氮、磷流失量最小。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 ,由于水土流失量最大 ,磷的流失量最大 ,但其有效磷、水溶性磷及氮素流失量低于不注重水土资源保持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注重水土保持措施的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由于采用了水土保持综合农林措施 ,有效地减轻了水土流失 ,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的土壤氮、磷流失量明显小于试验区 1土壤氮、磷流失量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中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土壤养分流失。2 0 0 0年不同试验区土壤氮、磷的流失主要集中于 5、6及 8月份 ,其流失量占全年氮、磷流失量的 90 %以上 ,这与当地的降雨季节性分配特征有关。土壤氮、磷的坡面流失方式为推移质流失和径流流失 ,磷的流失形态主要为泥砂结合态 ,约占总磷流失量的70 %以上。除试验区 3以外 ,其它试验区泥沙结合态氮素的流失量大于水溶态氮素流失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88 / 19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The transportof bioavailable phosphorus in agricultural runoff. SharpleyA N,SmithSJ,etal. JournalEnviron-mentQuality . 1992
[2]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gricultur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harplryA N,SimthS J,NaneyJW. J.A-gric.FoodChem . 1987
[3]  
The effect of crop type, crop rotation, and tillage practice on runoff and soil loss on a Vertisol in central Qweenland. Carroll C,Halpin M,Burger P,et al.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 1997
[4]  
Storm pattern effect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in surface runoff. Flanagan D C,Foster G R.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 1989
[5]  
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 losses: A guide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Wischmeier W H,Smith D D. Agriculture Handbook No 537 . 1978
[6]  
Soil and phosphorus loss form conservation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in corn production. Gaynor JD,Findlay W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 1995
[7]  
植物生态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云南大学生物系 编, 1980
[8]  
土壤农化分析手册[M]. 农业出版社 , 劳家柽主编, 1988
[9]   红壤丘陵生态系统矿质元素的运动与转移 [J].
李飞 ;
王美芳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0, (01) :66-72
[10]   坡地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过程的研究 [J].
白红英 ;
唐克丽 ;
陈文亮 ;
查轩 ;
史瑞云 .
水土保持通报, 1991, (03)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