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主要少数民族HLA多态性聚类分析和频率分布对中华民族起源的启示

被引:64
作者
陈仁彪
叶根跃
庚镇城
王增慧
孔繁华
田丁
包丕云
刘若英
刘杰
宋芳吉
范丽安
张工梁
郭实士
徐林敏
徐星培
程定珍
赵修竹
机构
[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免疫遗传学与免疫病理学合作中心,北京市北太平路医院,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北太平路医院,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内蒙古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哈尔滨红十字中心血站,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免疫遗传学与免疫病理学合作中心,上海输血研究所,湖南医科大学,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新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同济医科大学中澳友谊补体实验室
关键词
HLA-A; -B; -C; -DR; -DQ位点; Bf; C4A; C4B位点; 苗族; 布依族; 蒙古族; 满族; 、回族; 藏族; 泰族; 维吾尔族; 汉族; 聚类分析; 超单倍型; 中华民族的起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是1991年11月6—13日横滨第11届国际组织相容性会议(IHWC)协作科研中我国主要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和南北汉族样本HLAⅠ、Ⅱ、Ⅲ类抗原多态性分析的联合报告。聚类分析表明,苗、布依与南方汉族聚类,蒙、满、回、藏与北方汉族集群,提示中华民族包含南北两大群体。维吾尔族非常疏远地共聚于高加索人种。高加索人种起源的HLA抗原基因频率(A3、B8等)由西向东又由北向南递减。东南亚蒙古人种起源的HLA抗原基因频率(B46等)由南向北递减。HLA抗原基因频率的这种梯度分布反映我们祖先自远古史前时期以来的不断迁移和相互融合的过程。本文讨论了中华民族包含南北两大群体这一事实对于中华民族起源的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389 / 39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禄丰大猿化石分类的修订 [J].
吴汝康 .
人类学学报, 1987, (04) :265-271
[2]   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扩散和分布的趋势 [J].
林圣龙 .
人类学学报, 1987, (03) :190-195
[3]   藏族的体质特征 [J].
张振标 .
人类学学报, 1985, (03) :250-258
[4]   估计Rh基因组合体频率的两种简易方法 [J].
赵桐茂 .
遗传学报, 1979, (02) :193-199
[5]  
中国民族简史[M]. 三联书店 , 吕振羽撰,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