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吴运动

被引:14
作者
张祖圻
机构
[1] 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关键词
灰岩; 碳酸盐岩; 粉砂; 化学岩; 碎屑沉积物; 东吴运动; 造山运动; 夹煤层; 碎屑岩; 碎屑沉积岩; 浅海相; 浅海环境; 硅质岩段; 茅口期; 茅口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1931年,李四光教授创“东吴革命”一词,用以代表宁镇山区龙潭组与栖霞组之间的不整合,並认为它是一幕显著的造山运动。同年,朱森、刘祖彝据其在皖南贵池之所见,复指出东吴运动的界面位于龙潭煤系与孤峰层之间。此后,关于东吴运动的位置均从朱、刘之说,並被广泛地视若上、下二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湖南南部二叠系划分并论斗岭煤系的时代问题 [J].
孟逢源 ;
潘昭世 ;
林甲兴 .
地质论评, 1980, (03) :233-238
[2]   关于龙潭组下界及东吴运动位置等问题的商榷 [J].
胡世忠 .
地层学杂志, 1979, (04) :251-257
[3]   浙西、赣东北早二叠世晚期菊石 [J].
赵金科 ;
郑灼官 .
古生物学报, 1977, (02) :69-106+166-170+180
[4]  
黔西滇东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和古生物群.[M].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80,
[5]  
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M].浙江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 编著.地质出版社.1979,
[6]  
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M].福建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 编著.地质出版社.1979,
[7]  
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M].安徽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编写;.地质出版社.1978,
[8]  
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M].云南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编著;.地质出版社.1978,
[9]  
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M].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层表编写组 编著.地质出版社.1978,
[10]  
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M].四川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编;.地质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