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地演化、盆地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斜坡构造有利于深盆气的形成和聚集。上三叠统为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湖盆沉积 ,以三角洲沉积为主的砂体十分发育 ,晚侏罗世中期至早白垩世末期储层开始致密化 ,早白垩世以后储层进入超致密阶段 ,但对于深盆气仍是十分有效的储层。砂体的上覆和下伏层均为暗色泥岩夹薄煤层的气源岩 ,因此对深盆气的聚集和富集成藏十分有利。煤系气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生气潜力高、热演化程度高 ,从而为川西坳陷深盆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在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中期 ,源岩进入生气高峰 ,为深盆气形成的重要时期 ,造成孔隙中流体体积急剧膨胀 ,引起川西区处于超压环境。喜山运动后盆地大范围仍处于水动力交替停滞带 ,上三叠统深盆气藏大面积具有整体封存条件。因此 ,上三叠统形成了一个几乎覆盖全盆地的特大型深盆气藏。通过对深盆气藏的主控地质因素的分析 ,可将川西坳陷划分为深盆气分布区、气水过渡带和上倾含水区(常规气藏分布区 )等三个区带。从全盆地看 ,气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倒置关系 ,深盆区内气水分布不受构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