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及其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被引:9
作者
刘建
魏亚凤
杨美英
徐少安
顾锦红
机构
[1]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麦—稻种植制; 带状交互种植; 保护性耕作; 高产高效技术;
D O I
10.16515/j.cnki.32-1722/n.2008.03.009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稻麦高产实践中的品种、环境和措施难以协调,且现有的稻田生产模式造成水体、大气等污染加剧状况,创立了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该模式明确了稻麦带状互套式耕作特征,从稻麦高产与持续增产效应、秸秆还田与有机增肥效应、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效应三个方面进行了模式的功能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模式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东北黑土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 [J].
刘武仁 ;
郑金玉 ;
罗洋 ;
郑洪兵 ;
李伟堂 ;
冯艳春 .
玉米科学, 2007, (06) :86-88
[2]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 [J].
张耗 ;
杜永 ;
杨建昌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8) :136-140
[3]   机械化墒沟埋草秸秆还田技木研究 [J].
缪明 .
江苏农机化, 2007, (03) :25-26
[4]   耘田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研究 [J].
张真 ;
吕南山 ;
陈连民 ;
金子舟 .
中国稻米, 2007, (02) :48-48
[5]   江苏省秸秆还田及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J].
张金城 ;
刘松 .
农业装备技术, 2006, (03) :13-14
[6]   稻田节水少耕技术及机具的初步研究 [J].
许春林 ;
何堤 ;
李金峰 ;
初江 ;
张晓东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4) :116-120
[7]   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对策 [J].
章秀福 ;
王丹英 ;
符冠富 ;
李华 .
土壤通报, 2006, (02) :2346-2351
[8]   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的技术效果 [J].
李金峰 ;
许春林 ;
初江 ;
吕艳东 ;
李宏宇 .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06) :567-569
[9]   论湖南省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及其对策 Ⅱ.超高产栽培的限制因素 [J].
熊绪让 ;
裴又良 ;
马国辉 .
湖南农业科学, 2005, (02) :21-22+24
[10]   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 [J].
凌启鸿 ;
张洪程 ;
丁艳锋 ;
张益彬 .
中国稻米, 2005, (01)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