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的发生机理——基于政策活动者行为逻辑和条件的分析

被引:7
作者
王春城
机构
[1] 河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活动者; 行为逻辑; 公共性偏离;
D O I
10.14063/j.cnki.1008-9314.2014.04.017
中图分类号
D035 [国家行政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应然属性,是整个公共政策活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终点。然而个别公共政策在制定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公共性流失和偏离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公共政策合法合理性甚至权威性的质疑。基于对民主环境中政策活动者行为逻辑及条件的分析发现,正是由于政策过程垄断与封闭运行,加之政策监督机制的软化甚至失效,当不同政策活动者面临利益冲突时,在强烈的自利动机的支配下,通过串通合谋行为,对政策过程实施不当影响,用之满足自身利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由此发生偏离。通过挖掘这一机理,能够为实践中消除发生条件、预防治理偏离问题、保证公共政策公共性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地方官员合谋与土地违法 [J].
张莉 ;
徐现祥 ;
王贤彬 .
世界经济, 2011, 34 (03) :72-88
[2]   环境监管中的博弈分析 [J].
张颖慧 ;
聂强 .
生态经济, 2010, (02) :128-130
[3]   建立健全民族政策监督制度探析 [J].
李安辉 ;
雷振扬 .
广西民族研究, 2009, (04) :37-42
[4]  
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研究.[D].熊刚.电子科技大学.2010, 04
[5]  
政治学核心概念.[M].(英) 海伍德;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6]  
社会学教程.[M].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