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常见口腔厌氧菌内毒素的生物化学特性研究

被引:3
作者
李德懿 [1 ]
刘正 [1 ]
焦炳华 [2 ]
机构
[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研究
[2] 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关键词
内毒素; 口腔厌氧菌; 化学特性; 生物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提纯的六种口腔厌氧菌(产碱韦荣氏球菌Va、牙龈卟啉菌Pg、脆弱类杆菌Bf、核梭杆菌Fn、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黄褐色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o)内毒素与肠道需氧菌(明尼苏达沙门氏菌Sm)内毒素均具有内毒素的基本组成成分(氨基糖、中性糖、脂肪酸和磷等),能表达典型的内毒素活性(双相发热反应、鲎试剂凝集活性和局部Shwartzman反应等)。但另一方面在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上又有显著差异,如直接法未测到KDO,庚糖含量较低,测到甲基化和分枝脂肪酸。局部Shwartzman反应顺序为:sm>Fn>Aa>Va>Bf>Pg>Co,细胞毒顺序为:Fn>Aa>Bf>Co>Pg>Va>Sm。提示口腔厌氧菌内毒素的化学特性可能与它们生物活性和致病潜力有关。
引用
收藏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牙周病和细菌内毒素的关系 [J].
李德懿 ;
黄宗仁 .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82, (03) :1-5
[2]   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不同含铜量银汞合金细胞毒性的新方法 [J].
张彩霞 ;
孙皎 ;
孟爱英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0, (04) :216-218
[3]  
鼠伤寒SL1102菌粗糙型内毒素的提取、纯化及化学分析[J]. 焦炳华,余庆.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8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