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农村非农化与中国农村经济增长

被引:4
作者
李谷成
冯中朝
范丽霞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战略; 技术进步; 劳动力转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文章通过在二元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够较好地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进行模拟和解释的理论模型。整个模型将中国农村经济增长划分为传统农业阶段、非农产业发展阶段与“反哺”阶段三个时间段,并着重分析了农业剩余的出现与非农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之所以成功最为重要的一段时期。文章最终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3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 [J].
陈宗胜 ;
黎德福 .
经济研究, 2004, (11) :16-27
[2]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J].
易纲 ;
樊纲 ;
李岩 .
经济研究, 2003, (08) :13-20+90
[3]   改革以来就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J].
范剑勇 ;
颜燕 ;
王加胜 .
宏观经济研究, 2001, (09) :43-47
[4]  
农业经济论.[M].(日)速水佑次郎;(日)神门善久著;沈金虎等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