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及其检视:一个“国家行动”的解释框架

被引:21
作者
徐永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区域高等教育; 非均衡发展; 形成机制; 差序格局;
D O I
10.14121/j.cnki.1008-3855.2013.19.008
中图分类号
G6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区域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所展示的不仅是静态意义上的"社会事实",更是一个历史生成的动态过程。在既定的社会脉络下,我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带有鲜明的"国家行动"的特征"。国家行动"蕴含着双重高等教育治理逻辑:一方面它囊括了"政府管理模式"中的行政力量;另一方面它也带有政党政治的色彩。由这样的"国家行动"延伸出的非均衡发展的机制,就不可避免的构造出了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中的"差序格局"。然而,形塑这一格局的机制本身并不是无可置疑的,它在程序的正当性上、分权式改革方面、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上都存在问题。对此,应该弱化"国家行动"的力量,进一步优化分权式改革,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公平竞争的合理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非均衡理论视域下区域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 [J].
刘剑虹 ;
熊和平 .
浙江社会科学, 2013, (05) :100-105+158
[2]   当下中国公共政策差等正义批判 [J].
黄健荣 .
社会科学, 2013, (03) :4-14
[5]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分析 [J].
徐永 .
教育发展研究, 2011, 31 (12) :10-15
[6]   中国省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最新测度——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J].
高耀 ;
刘志民 .
江苏高教, 2010, (02) :39-41
[7]   多维视域中的区域高等教育基本特征 [J].
赵庆年 .
教育研究, 2008, (06) :72-77
[8]   社会学的“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 [J].
甘满堂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1) :33-38
[9]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翟学伟, 2011
[10]  
集体性知识[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马维娜,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