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二三年至一八三三年间华亭—娄县地区水稻亩产量——一种新研究方法的尝试

被引:5
作者
李伯重
机构
[1] 清华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水稻亩产量; 1823—1833年; 华亭—娄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49.3 [乾隆至道光(1736~1840年)]; F329 [中国农业经济史];
学科分类号
0602 ; 060207 ;
摘要
以往关于亩产量的研究方法存在较多弊端,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根据中国传统农学关于农业生产取决于"天"、"地"、"人"三大要素的经验总结,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对1823—1833年松江府华亭—娄县地区的水稻亩产量进行重新估计。新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是注意不同气候条件对一个地区水稻亩产量的影响,了解不同品质的耕地及其在该地区全部耕地中所占的比重,依据当时农学家对插秧密度与亩产量之间关系的总结得出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品质耕地的亩产量,在此基础上求得该地区全部耕地在特定时期的平均亩产量。运用这种方法研究的结果是:华亭—娄县地区在1823年以前,水稻平均亩产量大约为3石,而在1823—1833年期间则为1·7石左右,均与过去学界对该地水稻亩产量约2石的估计有颇大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64+190 +19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 [J].
李伯重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1) :177-192+208
[3]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 [J].
吴承明 .
经济研究, 1995, (04) :3-9
[4]   “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 [J].
李伯重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 (04) :105-123
[5]   从租册、刑档看清代江苏地区的粮食亩产量 [J].
刘永成 .
中国史研究, 1994, (04) :50-56
[6]   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 [J].
方行 .
清史研究, 1994, (03) :11-26
[7]   清前期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 [J].
郭松义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 (01) :3-32
[8]  
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李伯重著, 2002
[9]  
吕氏春秋译注[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张双棣等[译注], 2000
[10]  
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M].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戴鞍钢,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