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间跨国知识流动网络结构分析——基于专利的实证研究

被引:34
作者
向希尧
蔡虹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知识溢出; 专利引用; 网络结构; 无标度性; 小世界网络;
D O I
10.16192/j.cnki.1003-2053.2011.01.022
中图分类号
G306 [专利研究];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4 ;
摘要
跨国知识交流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经由实物形态的产出和人员交流,即有形和无形的流动渠道得以扩散。基于我国电力系统专利的引用、合作申请以及共同发明人信息,分析和对比了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跨国溢出与创新扩散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显性知识溢出网络和创新扩散网络相对比较分散,且度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性。而基于发明人交流的隐性知识流动网络结构明显不同,不仅为组织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渠道,而且缩短了知识的传播距离并降低了核心节点的信息控制作用,有利于网络中知识传播效率的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全球制造网络中本地企业知识获取实证研究 [J].
吴晓波 ;
刘雪锋 ;
胡松翠 .
科学学研究, 2007, (03) :486-492
[2]   国际性的技术外溢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J].
蔡虹 ;
蒋仁爱 ;
孙顺成 .
世界经济研究, 2007, (04) :21-26+87
[3]   组织知识创新机制扩展研究 [J].
崔浩 ;
张道武 ;
陈晓剑 .
科学学研究, 2005, (01) :130-133
[4]   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J].
方希桦 ;
包群 ;
赖明勇 .
中国软科学, 2004, (07) :58-64
[5]   企业隐性技术知识吸收模型研究 [J].
汤超颖 ;
周寄中 ;
刘腾 .
科研管理, 2004, (04) :41-50
[6]   跨国公司全球学习——新角度审视跨国公司 [J].
薛求知 ;
阎海峰 .
南开管理评论, 2001, (02) :36-39+69
[7]   How do spatial and social proximity influence knowledge flows? Evidence from patent data [J].
Agrawal, Ajay ;
Kapur, Devesh ;
McHale, John .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8, 64 (02) :258-269
[8]   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 [J].
Acs, ZJ ;
Anselin, L ;
Varga, A .
RESEARCH POLICY, 2002, 31 (07) :1069-1085
[9]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 Ikujiro Nonaka,Ryoko Toyama,Noboru Konno.Long Range Planning . 2000 (1)
[10]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
NONAKA, I .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 (01) :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