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被引:7
作者
朱海燕
达万明
高春记
汪菲菲
韩晓蘋
李红华
黄文荣
张翼鷟
王书红
薄剑
靖彧
机构
[1] 靳海杰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造血干细胞动员;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3 [造血器及淋巴系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16例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及对照组(rhG-CSF动员),两组均在动员性化疗后血象下降至最低值有回升迹象时应用rhIL-11及rhG-CSF;rhG-CSF5μg/(kg·d)动员中位时间5.5天,rhIL-1150μg/(kg·d)动员中位时间4天;动员后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FU-GM集落数的变化;按常规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观察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时间及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动员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CFU-GM集落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天,对照组中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2.5天(p<0.05)。实验组血小板数≥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1.5天,对照组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5天(p<0.05)。实验组输注单采血小板中位数为3.5单位,对照组为5单位,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1.5单位(p<0.05)。实验组使用动员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热、乏力、感冒样症状、食欲不振、头晕、肌肉酸痛等,对照组仅出现低热,患者对以上症状均可以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较快,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345 / 34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重组人白介素-11对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的影响 [J].
徐雅靖 ;
陈方平 ;
李晓林 ;
赵谢兰 ;
何群 .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03) :433-436
[2]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小板减少的初步观察 [J].
商安芳 ;
郭静明 ;
商建东 ;
刘小慧 ;
艾红 ;
朱磊 ;
曾一琴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5, (01) :151-153
[3]   rhIL-11联合rhG-CSF和CTX动员小鼠外周造血干/祖细胞的实验研究 [J].
蒋祖军 ;
孟凡义 .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 (09) :806-808
[4]   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研究 [J].
孟凡义 ;
蒋祖军 ;
易正山 ;
徐丹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3, (05) :4-6
[5]   一种简便的外周血干细胞冷冻保存法 [J].
张苗 ;
张伯龙 ;
张佐云 ;
靳海杰 ;
史子江 ;
周绮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1, (04) :363-367
[6]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ElaineS.Jaffe[等]著;周小鸽;陈辉树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M].达万明;裴雪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8]   The role of interleukin-11 to prevent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lymphoma,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 [J].
Bhatia, Monica ;
Davenport, Virginia ;
Cairo, Mitchell S. .
LEUKEMIA & LYMPHOMA, 2007, 48 (01) :9-15
[9]   Effects of interleukin-11 on the hematopoietic action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J].
Momose, K ;
Taguchi, K ;
Saitoh, M ;
Yasuda, S ;
Miyata, K .
ARZNEIMITTELFORSCHUNG-DRUG RESEARCH, 2002, 52 (11) :857-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