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结构与农村集体行动的生成

被引:26
作者
童志锋
机构
[1] 浙江财经学院社会工作系
关键词
动员结构; 农民; 集体行动; 环境抗争;
D O I
10.14180/j.cnki.1004-0544.2012.05.043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强调社会运动组织作用的资源动员理论源于西方实践并获得大多学者的认同,也能够较好的解释西方集体行动动员,但对社会运动组织稀缺的中国,这一理论欠缺解释力。倒是在西方动员结构理论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事先存在的人际网络对于理解中国乡土社会农民的集体行动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在乡土中国,依附在日常生活网络的动员网络,有利于沟通信息、强化认同,降低行动成本并克服"搭便车"的困境。而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新型传媒在农村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行动更难以被管控。当这两种网络结合起来的时候,就组成了"熟人网络—新型传媒"动员结构,其动员将会更加快速、扩散性更强,这使得集体行动得以迅速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69 / 17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 [J].
郑杭生 ;
杨敏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06) :55-64
[3]  
社区网络与集体行动[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曾鹏, 2008
[4]  
镶嵌[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 格拉诺维特, 2007
[5]  
中国绅士[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费孝通著, 2006
[6]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赵鼎新著, 2006
[7]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贺雪峰著, 2003
[8]  
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费孝通著, 1998
[9]  
集体行动的逻辑[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 奥尔森 (Olson, 1995
[10]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沪宁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