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竹)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物理特性

被引:15
作者
张学权 [1 ]
胡庭兴 [2 ]
机构
[1] 西昌学院生态与环境工程实验室
[2] 四川农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改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建立生态定位观测场,对华西雨屏区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的桦木+扁穗牛鞭草、苦竹+扁穗牛鞭草、纯扁穗牛鞭草和撑绿杂交竹+扁穗牛鞭草4种林(竹)草植被类型进行定位观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林(竹)草不同植被类型植被恢复5年后,土壤0~40 cm土层的砂粒和粗粉粒百分含量均有一定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原坡耕地土壤继续"粗化"的趋势;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农耕地相比均有一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固持土壤养分的能力,以苦竹+扁穗牛鞭草改良效果最好;与农耕地相比,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有增有减,以苦竹+扁穗牛鞭草和撑绿杂交竹+扁穗牛鞭草植被恢复类型改良效果相对较优;虽然除纯牛鞭草地外其它3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的总孔隙度与农耕地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土壤总孔隙度都偏小,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值也不合理。可见土壤结构的改良并非退耕后植被恢复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还需长时间的植被保护、合理的经营。
引用
收藏
页码:623 / 6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林(竹)+草植被恢复初期地表径流及其养分流失特征
    张学权
    胡庭兴
    李伟
    宫渊波
    张健
    [J]. 中国水土保持, 2005, (10) : 29 - 31+52
  • [2] 华西雨屏区退耕地不同植被经营模式坡面径流和产沙特征分析
    张学权
    胡庭兴
    李伟
    宫渊波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6) : 27 - 29+33
  • [3] 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草)保持水土生态效益研究
    罗海波
    钱晓刚
    刘方
    何腾兵
    宋光煜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4) : 31 - 34+41
  • [4] 长江上游生态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
    钟祥浩
    刘淑珍
    范建容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02) : 157 - 162
  • [5] 尾叶桉林地不同时期土壤物理性状研究
    罗水发
    [J]. 福建林业科技, 2001, (03) : 39 - 41
  • [6]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
    包维楷
    陈庆恒
    不详
    [J]. 山地学报 , 1999, (01) : 23 - 28
  • [7] 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及其改土效应[D]. 万雪琴.四川农业大学 2003
  • [8] 四川森林生态研究[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承彪主编,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