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的价值彰显

被引:36
作者
杨伟荣
张方玉
机构
[1]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获得感; 和谐社会; 公民认知;
D O I
10.19631/j.cnki.css.2016.11.011
中图分类号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疏离型"幸福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机制产生的一种特殊幸福形态。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传统文化机制的破裂,迫使中国人转变"内向用力"的超越方式,借以完成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疏离型"幸福随之经历了由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变革。工业文明与物质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财富积累,却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的疏离和与幸福的距离,个体再次丧失幸福的安放基础。生态文明时期的幸福体验要想获得,需要重塑传统文化的心理机制,也需要发挥国家和社会的调节作用,"获得感"的提出成为新时期诠释幸福的全新语境。"意义获得感"与"实在获得感"的平衡路径既体现"疏离型"幸福的生态内含,也彰显中国人内外超越的人生智慧。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