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大都市阴影区”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被引:80
作者
孙东琪 [1 ]
张京祥 [2 ]
胡毅 [3 ]
周亮 [1 ]
于正松 [4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4]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产业空间联系; 大都市阴影区; 长三角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3.09.003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当前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特征,研究了两大城市群空间经济差异,基于产业空间联系视野对"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产业联系强度越高,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越好;②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与其他各城市产业联系强度越高,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越好、越趋于均衡;③从产业空间联系来看,中心城市与其邻近的外围地区的产业联系强度弱化是造成"大都市阴影区"形成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043 / 10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及作用机制模拟研究 [J].
郭腾云 ;
董冠鹏 .
地理科学, 2012, 32 (05) :550-556
[2]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时空变化的动力机制 [J].
马国霞 ;
田玉军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 29 (03) :339-345
[3]   上海大都市区软件产业空间集聚与郊区化 [J].
毕秀晶 ;
汪明峰 ;
李健 ;
宁越敏 .
地理学报, 2011, 66 (12) :1682-1694
[4]   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 [J].
马学广 ;
李贵才 .
地理科学, 2011, 31 (12) :1423-1429
[5]   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与SOM神经网络分级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 [J].
陈园园 ;
李宁 ;
丁四保 .
地理科学, 2011, 31 (12) :1461-1467
[6]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 [J].
方创琳 .
地理科学, 2011, 31 (09) :1025-1034
[7]   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 [J].
周婷 ;
仇方道 ;
朱传耿 ;
张敬 ;
蔡爱军 ;
孙东琪 ;
方雪 .
地理科学, 2010, 30 (06) :854-859
[8]   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理性”与“异化”——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实证研究 [J].
陈晨 ;
赵民 .
城市规划, 2010, 34 (12) :42-50
[9]   苏、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J].
孙东琪 ;
朱传耿 ;
周婷 .
经济地理, 2010, 30 (11) :1847-1853
[10]   中心城市发展与城市群产业整合——以郑州及中原城市群为例 [J].
张艳 ;
程遥 ;
刘婧 .
经济地理, 2010, 30 (04) :579-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