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9 条
滇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山动力学耦合初论
被引:8
作者:
杨鑫
[1
,2
]
刘燕红
[3
]
孙国强
[1
]
刘兴旺
[1
,2
]
王保忠
[1
,2
]
郑建京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地质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盆山动力学;
壳幔作用;
盆山耦合;
沉积响应;
特提斯;
盆地转换;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0.02.006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盆地和相邻造山带在动力学机制上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格局是开展这一研究的典型实例。晚三叠世思茅盆地从前陆盆地向裂谷盆地的转换过程,与造山带演化的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相关,是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地球物理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其深部动力学过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研究表明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演化经历了"盆转山"(T1—T2)、"山控盆"(T3—E1)以及盆—山共变(E2—Q)三个阶段;思茅陆相断陷湖盆通过盆地内沉积相迁移、层序建造、基底变形,尤其是沉积旋回来响应深部动力学过程;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思茅盆地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P波速度增大,莫霍面加深;结合思茅盆地两侧中生代岩浆岩活动期次和地球化学特征,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俯冲板片断离作用可能是盆山动力学耦合的深部作用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96 / 204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