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分析

被引:26
作者
李林英
赵敬
刘玉利
机构
[1]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精神卫生; 对比研究; 学生;
D O I
10.16835/j.cnki.1000-9817.2012.05.016
中图分类号
B841 [心理学研究方法];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为开展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简单随机抽取的北京市10所高校84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水平,6个维度中的超越维度得分最高,节制维度得分最低。一本和二本录取批次院校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高于三本录取批次院校;不同录取批次院校学生在情感维度、节制维度和超越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新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不存在性别、专业、独生子女与否和城乡差异,但在某些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学新生整体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良好;积极心理品质与学生进入不同录取批次院校有关。应立足优势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用
收藏
页码:546 / 547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李自维.西南大学.2009, 10
[2]   心理资本研究的兴起及其内容、视角 [J].
李林英 ;
李健 .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 (22) :147-151
[3]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J].
王新波 .
中国特殊教育, 2010, (11) :40-45
[4]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J].
韩云萍 ;
王跃 ;
朱丽芬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07) :841-843
[5]   对当前高校独生子女个性心理特征及形成因素的几点思考 [J].
童力 .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5) :252-252
[6]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 [J].
孟万金 ;
官群 .
中国特殊教育, 2009, (08) :71-77
[7]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J].
孟万金 .
教育研究, 2008, (05) :41-45
[8]   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J].
张建英 .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 (01) :94-96
[9]   高中生16PF测试结果的城乡及性别差异比较 [J].
胡健 ;
蔡太生 ;
王志平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03) :319-320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 [J].
戴梅竞 ;
刘新军 ;
王蓓 ;
张文举 ;
栗建民 ;
周曼云 ;
邓旭阳 ;
郭晋林 ;
吴映红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03)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