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造山带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控制

被引:18
作者
宋明水
江来利
李学田
储东如
杜森官
不详
机构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勘探项目管理部
[2]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3]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勘探项目管理部
[4]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山东东营 
[5] 安徽合肥 
[6] 山东东营 
[7] 安徽合肥 
关键词
构造控制; 大别山构造带; 合肥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北淮阳构造带由一系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组成,是建立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构造关系的纽带,先后经过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两次向北逆冲推覆作用。燕山早期的构造以后缘滑脱、前缘推覆为特征;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以区域挤压、向北逆冲为特征。合肥盆地经过坳陷、断陷两大阶段的沉陷。合肥盆地的坳陷形成强烈受到扬子陆块基底持续俯冲和大别山隆起的控制,晚白垩世后的断陷明显受到大别山差异隆起的影响,并表现出良好的构造耦合关系。合肥盆地东南的舒城坳陷是进一步寻找油气的构造有利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209 / 21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合肥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前景 [J].
贾红义 ;
刘国宏 ;
张云银 ;
张日华 .
安徽地质, 2001, (01) :9-18
[2]   华南地块的地极移动曲线及其地质意义 [J].
林金录 .
地质科学, 1987, (04) :306-315
[3]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J].
徐树桐 ;
江来利 ;
刘贻灿 ;
张勇 .
地质学报, 1992, (01) :1-14+97
[4]   郯庐断裂带平移时代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J].
朱光 ;
徐嘉炜 ;
孙世群 .
地质论评, 1995, (05) :452-456
[5]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J].
王清晨 ;
从柏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271-276
[6]   大别山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构造耦合 [J].
王清晨 ;
从柏林 ;
马力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7, (06) :575-580
[7]   大别山-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年代学——Ⅱ.锆石U-Pb同位素体系 [J].
李曙光 ;
李惠民 ;
陈移之 ;
肖益林 ;
刘德良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200-206
[8]   北淮阳地区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J].
刘文灿 ;
王果胜 .
现代地质, 1999, (02) :23-29
[9]   扬子板块俯冲、断离的地震层析成象证据 [J].
徐佩芬 ;
孙若昧 ;
刘福田 ;
王清晨 ;
从柏林 .
科学通报, 1999, (15) :1658-1661
[10]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历史及折返过程 [J].
江来利 ;
刘贻灿 ;
吴维平 ;
苏文 .
地质科学, 1999, (04) :43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