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家的“德性论”和“人情论”——从老子到庄子和黄老

被引:15
作者
王中江
机构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德性论”,“人情论”; 老子; 庄子; 黄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23.1 [老子(李耳)];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在东周子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的大传统中,说到人性问题,我们想到的往往总是儒家,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需要加以调整了。且不说在佛学世界中有一个复杂的"佛性论"①,就是在道家、道教的思想世界中,"人性"(可称为"德性"、"道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视域,只是它的表现方式和形态跟儒学、佛学有所不同罢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受到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者们注意的原因,其中围绕庄子的人性论以及特征、围绕唐代以来道教的"心性论"而展开的讨论相对多一些②。在这里,我关心的是早期道家"德性"和"人情"观念的演变和变异,更具体地说,主要是想讨论一下早期道家思想史中"德"、"自然"、"天"和"人情"等几个概念,看一看这几个观念在同其他观念的紧密关联中,是如何从《老子》开始并向《庄子》和黄老学的不同方向演变的。这样做,当然是首先设定了《老子》(包括简本)是处在这一演变链条的开端,而《庄子》和黄老学都是之后的产物。从《老子》之后,道家思想以放射状分化而形成的多种谱系和儒家一样是十分复杂的,虽然东周晚期的思想家没有对道家分化出多少种支流做出概括。受思想内部自我扩展的驱动,加上同其他学派的竞争和社会激烈变化的刺激,《老子》的一些概念在之后变得十分多样和丰富,这在有关人类本性及存在方式的"德"、"自然"和"天"等概念上看也同样如此。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思想にぉける自然と人间..栗田直躬;.岩波书店.1996,
[2]  
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论研究..张广保;.三联书店.1995,
[3]   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 [J].
王中江 .
哲学研究, 2010, (08) :37-47+127
[4]  
老子古今.[M].刘笑敢;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  
中国人性论史.[M].徐复观著;.上海三联书店.2001,
[6]  
共同体与社会.[M].(德)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著;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
[7]  
道家文化研究.[M].陈鼓应主编;.三联书店.1998,
[8]  
自然哲学.[M].吴国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  
中国佛性论.[M].赖永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