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治理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被引:2
作者
景可
陈永宗
卢金发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
河道; 地质构造; 废黄河口; 黄河下游; 构造单元; 沉积速率; 临背差; 大堤; 来水来沙; 特大洪水; 淹没范围; 第三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黄河下游治理的许多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决定因素:(1)坳陷地质构造条件,(2)多沙少水,(3)筑堤束水。地质构造条件决定黄河下游永远是一条堆积性河道,始终达不到冲淤平衡;河道的长度和滩槽差不是决定维持现行河道的关键,而河道寿命取决于大堤的抗洪能力和上游来洪量的大小,河道本身的形态,以及其他边界条件;估算黄河决堤的淹没范围,不仅考虑洪量,堤外的地貌条件,还要考虑决堤时华北平原的天气形势;中下游多种减沙措施并举,是减少黄河下游淤积的最佳方案。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试论黄河下游北岸可能决口地段及其最大淹没范围 [J].
陆中臣 ;
贾亚非 ;
曹银真 ;
舒晓明 .
地理研究, 1987, (04) :15-25
[2]   对黄河二十六次大改道的看法 [J].
徐福龄 .
人民黄河, 1987, (06) :61-63
[3]   试论黄河下游现行河道的寿命 [J].
张仁 ;
谢树楠 .
人民黄河, 1987, (04) :26-29
[4]   试论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J].
叶青超 .
地理学报, 1986, (02) :112-122
[5]   黄河冲积扇形成模式和下游河道演变 [J].
叶青超 ;
杨毅芬 ;
张义丰 .
人民黄河, 1982, (04) :32-37
[6]   黄河下游明清时代河道和现行河道演变的对比研究 [J].
徐福龄 .
人民黄河, 1979, (01) :66-76
[7]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M].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编,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