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以太湖流域的圩田为中心

被引:14
作者
何勇强
机构
[1]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关键词
圩田; 唐宋; 太湖流域;
D O I
10.16235/j.cnki.33-1005/c.2003.02.010
中图分类号
S-09 [农学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712 ;
摘要
本文认为学术界对于唐宋时期的圩田的种种争论是由于江淮、浙西、浙东这些不同地区的圩田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之故。浙东的圩田,又称湖田,在山地高处的湖泊上辟地修筑而成,而江淮、浙西的圩田筑于低洼地。江淮圩田虽多单独成圩,但往往规模宏大;浙西太湖流域的圩田则是由众多圩田连片而成的集合体,其单个圩田往往规模较小。唐朝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多,太湖流域中心的低洼地逐渐被人们开发,圩田开始大量涌现。由于太湖流域的圩田系统是一个众多圩田的集合体,因此政府的管理和维护对圩田的正常运作起着很大作用,但入宋之后,由于政府管理圩田的公共职能逐渐废驰,整个圩田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之中,圩田随之走向衰败。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吴郡志.[M].(宋)范成大撰;陆振従??.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  
苏轼文集.[M].(北宋)苏轼 撰;孔凡礼 点校.中华书局.1986,
[3]  
中国经济史研究.[M].[日]西鸣定生 著;冯佐哲 译.农业出版社.1984,
[4]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