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极端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32
作者
贺哲
李平
乔春贵
王蕊
梁钰
谷秀杰
机构
[1] 河南省气象台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河套高压; 副热带急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 [天气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NCEP/NCAR1°×1°格点资料对2005年6月22—23日郑州出现的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河套高压是初夏导致郑州乃至黄淮地区西部出现极端高温的重要天气系统。河套高压的形成与高低层暖平流存在着联系。同时高温的产生也与副热带急流有关,河套高压东南侧的强下沉气流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结果,即当河套高压东南部处于高层副热带急流入口区左侧时,动力辐合机制使得此区域的下沉气流极为强盛,由此所产生的晴空辐射增温和下沉绝热增温使得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成为可能。另外,地形所产生的焚风效应对高温的形成具有增幅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北京夏季持续高温过程特征分析 [J].
郑祚芳 ;
王迎春 .
气象, 2005, (10) :16-20
[2]   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 [J].
钱婷婷 ;
王迎春 ;
郑祉芳 ;
郑永光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2) :167-173
[3]   郑州市近50年高温闷热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J].
王记芳 .
河南气象, 2003, (04) :11-12
[4]   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8夏季奥运会 [J].
王迎春 ;
葛国庆 ;
陶祖钰 .
气象, 2003, (09) :23-27+33
[5]   石家庄的高温闷热天气 [J].
赵世林 ;
车少静 .
气象, 2001, (09) :23-25+30
[6]   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 II.模拟试验和机理分析 [J].
孙建华 ;
陈红 ;
赵思雄 ;
曾庆存 ;
谢庄 ;
崔继良 ;
刘海涛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04) :334-345
[7]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 - 气象出版社 , 朱乾根 编,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