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原发性屈光不正的性质 ,明确眼球各屈光成分 ,特别是玻璃体腔径对原发性屈光不正的作用。方法 检测 1336只眼的屈光状态、角膜屈光力 (cornealrefractivepower,CP)、眼前节长度 (anteriorocularsegmentlength ,ASL)、玻璃体腔径 (vitreouscavitylength ,VL)及视轴长度 (ocularaxiallength ,AL) ,其中远视 5 2 3只眼 ,正视 199只眼 ,近视 6 14只眼。分组研究CP的分布规律及各组间的差别、ASL和VL与屈光状态的关系、AL和VL同步变化的规律。结果 远视眼、正视眼和近视眼CP的分布规律经检验均呈正态分布 ;远视眼与正视眼、正视眼与近视眼比较 ,CP的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ASL不随屈光度的变化表现规律性变化 ;VL随屈光度的改变进行性变化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F =2 0 4 2 9,P <0 0 1) ;AL与VL同步变化 ,两者的变化量之间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AL与VL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879。结论 眼球前节 (包括CP和ASL)结构对屈光状态无明显作用 ;VL决定AL ,从而决定屈光状态 ;VL是决定原发性屈光不正最主要的解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