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振兴乡村的逻辑缺陷——兼与唐亚林教授等商榷

被引:21
作者
申端锋
王孝琦
机构
[1]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消费主义; 乡村价值; 乡村振兴; 城市化; 领导权; 参与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乡村振兴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化的乐观派,其理由主要是城市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乡村建设的主流方案是发展乡村旅游,将田园风光打造成为城里人的消费品。所谓城市化能促进乡村振兴,实际上是消费主义振兴乡村,消费主义替代了原来的国家主义,成为乡村建设的主流思路。在这种城乡关系中,乡村会失去主体性、地方性知识和发展能力。在城乡关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化振兴乡村可能只是一种幻觉,城市化也许能为城市中产阶层建设美丽乡村,却无法改变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城市化能否促进乡村振兴,关键是能否实现城乡平等和城乡融合。为了实现城乡关系的平衡,必须要限制消费和资本的作用,确保农民对乡村建设的领导权和参与权,进一步打开乡村振兴的思路。唯此,才可能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败铁律。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2+151 +15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新小农阶级.[M].(荷) 范德普勒格;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走近乡村.[M].王先明;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4]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转向及其原因探析 [J].
王先明 .
史学月刊, 2016, (01) :106-120
[5]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 [J].
房艳刚 ;
刘继生 .
地理学报, 2015, 70 (02) :257-270
[6]   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 [J].
周宪 .
哲学研究, 2001, (10) :66-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