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26
作者
王静 [1 ,2 ]
冯永忠 [3 ,2 ]
杨改河 [3 ,2 ]
陈兵 [4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4] 石河子大学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山西省; 农田生态系统; 碳吸收; 碳排放; 时空差异;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0.01.008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分析山西省农业碳循环过程,为该省的农作物布局,以及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山西省11个地区2000-2006年作物产量、种植面积、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山西省各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进行了分析。【结果】(1)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从2000年以来呈现波动增加趋势,碳吸收总量从2000年的2 010万t增加到2003年的2 330万t,上升近11%,但从20世纪初期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2 330万t下降到2006年的2 230万t;2006年运城和临汾主要以小麦碳吸收为主,其余各市都以玉米碳吸收为主,其中玉米的碳吸收量和单位面积碳吸收量呈增长趋势,稻谷、高粱的碳吸收量和单位面积碳吸收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以来呈逐渐增加趋势,增长了8.8%;估算的3种主要碳排放途径中,肥料生产导致的间接碳排放所占比例较大,增速较快,增长近13%,农业机械生产和灌溉过程碳排放变化不大;2006年山西晋城和运城的碳排放量最高,都达到了碳排放总量的22%,单位面积碳排放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3)山西省农田主要碳吸收量大于主要途径碳排放量。【结论】山西省农田作物具有较大的碳吸收功能,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农田碳吸收功能较强,但其碳排放的增速也很明显,说明山西省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95 / 20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酸沉降对泥炭地甲烷排放和碳循环的影响 [J].
柳铮铮 ;
曾从盛 ;
钟春棋 ;
仝川 .
生态学杂志, 2008, (10) :1799-1805
[2]   土壤碳循环研究及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郑聚锋 ;
张旭辉 ;
周萍 .
土壤学报, 2008, (05) :901-914
[3]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机制初探 [J].
赵风华 ;
于贵瑞 .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01) :32-38
[4]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J].
赵荣钦 ;
秦明周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02) :1-6+11
[5]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J].
尉海东 ;
马祥庆 ;
刘爱琴 ;
冯丽贞 ;
黄益江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02) :188-192
[6]   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J].
徐小锋 ;
田汉勤 ;
万师强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2) :175-188
[7]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J].
李玉强 ;
赵哈林 ;
陈银萍 .
生态学杂志, 2005, (01) :37-42
[8]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J].
杨学明 ;
张晓平 ;
方华军 .
地理科学, 2003, (01) :101-106
[9]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J].
刘允芬 .
自然资源学报, 1995, (01) :1-8
[10]  
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M]. 气象出版社 , 李克让主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