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陆内俯冲造山转换带的基本特征

被引:15
作者
蔡立国
机构
[1] 中国石化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关键词
陆内造山转换带; 陆内造山带; 东、西天山; 博格达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天山山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复合造山带 ,中、新生代以来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远程挤压效应影向下 ,发生了陆内俯冲。塔里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相向俯冲于天山之下 ,造成了山系的急剧隆升和冲断推覆 ,在构造重荷作用下 ,沿着天山南、北山前发育了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 ,这一特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共识。然而 ,天山陆内造山带在形成过程中沿着走向却存在明显的变化 ,尤其是东、西天山在地壳厚度、山系海拔高度、地震活动烈度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 ,总体上以西天山的活动性明显大于东天山为特点。发育于准噶尔地块内的博格达山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 ,山系隆升和褶皱冲断控制其边缘前陆盆地的充填 ,与西天山相对应。这说明天山陆内造山过程中存在着转换作用 ,把西天山陆内俯冲的地壳缩短量转换到了博格达山地区 ,由此平衡东、西天山的差异 ,故称之为陆内造山转换带
引用
收藏
页码:206 / 20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天山山体演化[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 编, 1986
[2]   新疆地球物理场特征 [J].
邓振球 ;
王欣观 ;
谢德顺 .
新疆地质, 1992, (03) :233-243
[3]   天山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几点认识 [J].
王宜昌 .
新疆石油地质, 1995, (03) :212-216+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