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自然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型社会

被引:6
作者
曹孟勤
顾超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 反自然; 生态文明;
D O I
10.16354/j.cnki.23-1013/d.2010.01.001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蕴涵着深刻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社会的价值,预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反自然的社会,而其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是酿造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并致使人类社会本身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解构现代性社会这种自我毁灭的性质,须终结其反自然的本性,建构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使人类像善待自己那样善待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自然界是对象性人的本质,内在地决定了人类社会走向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社会学原理[M]. 华夏出版社 , (日)青井和夫著, 2002
[2]  
路标[M]. 商务印书馆 , (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 2000
[3]  
奢侈与资本主义[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德)维尔纳·桑巴特著, 2000
[4]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三联书店 ,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 1998
[5]  
中国大百科全书[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经济学》编辑委员会, 1988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著, 1979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