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偏晚的成因分析

被引:16
作者
汪靖 [1 ]
刘宣飞 [1 ]
韩桂荣 [2 ]
何金海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2] 江苏省气象台
关键词
晚梅; 副热带高压; 东亚夏季风; 西风急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8 [大气环流在天气学上的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5年是江淮流域入梅偏晚年。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江苏省气象台提供的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对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前的异常环流形势进行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中高纬冷空气的活动异常与东亚大槽、中西太平洋ITCZ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等活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入梅前,东亚太槽发展强盛,ITCZ偏弱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强劲少动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偏晚。同时,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的强劲少动也使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劲,中低层副热带锋区偏南,抑制了暖湿的东亚夏季风向江淮流域推进。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突跳偏晚是江淮流域2005年入梅偏晚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梅雨期西太平洋副高结构和活动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 [J].
赵兵科 ;
姚秀萍 ;
吴国雄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5, (05) :771-779
[2]   海温异常对江淮流域入梅的影响 [J].
王钟睿 ;
钱永甫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2) :193-204
[3]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 [J].
姚学祥 ;
王秀文 ;
李月安 .
气象, 2004, (11) :38-42
[4]   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关系的研究 [J].
李崇银 ;
王作台 ;
林士哲 ;
禚汉如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4, (05) :641-658
[5]   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中国夏季旱涝分布 [J].
杨义文 .
气象, 2002, (11) :11-16
[6]   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和海温异常的联系 [J].
徐海明 ;
何金海 ;
董敏 .
气象学报, 2001, (06) :694-706
[7]   2000年江淮梅雨的分析和中期预报着眼点 [J].
张欣 ;
周曾奎 ;
邓华军 ;
扬秋明 ;
刘新 .
气象, 2001, (07) :30-34
[8]   江淮入梅前后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西太平洋副高北跳西伸的可能机制 [J].
徐海明 ;
何金海 ;
周兵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1, (02) :150-158
[9]   1999年上海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 [J].
姚建群 ;
张家澄 ;
陈永林 .
气象, 2000, (09) :31-35
[10]   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 [J].
吴国雄 ;
刘还珠 .
气象学报, 1999, (01)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