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杨文平 [1 ,2 ]
郭天财 [1 ]
冯伟 [1 ]
刘胜波 [1 ]
王永华 [1 ]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河南科技学院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行距配置; 光合特性;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确定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配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10、15、20和25cm)种植方式下,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花后0~14d,多穗型品种豫麦49旗叶Pn高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之后兰考矮早八优势趋于明显;两品种旗叶qP和Fv/Fo均于花后10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豫麦49的光截获(LI)在花后10d高于兰考矮早八,而在花后20d低于兰考矮早八。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LI和产量有一定影响。随着行距的变大,豫麦49的Pn逐渐增加,而兰考矮早八则逐渐降低;豫麦49的Fv/Fo在花后0~10d随行距的增加而升高,之后以行距20cm最高,兰考矮早八则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始终以15cm最高;豫麦49以行距20cm的qP值较大,而兰考矮早八以行距15cm最高;两穗型品种的LI均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籽粒产量则表现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以行距20和15cm的产量最高。因此,生产中不同穗型品种选择各自适宜的行距配置,有助于光能的吸收利用,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转移。
引用
收藏
页码:494 / 49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碳氮运转及籽粒氮素输入特征的影响 [J].
冯伟 ;
管涛 ;
冯晓 ;
朱云集 ;
郭天财 ;
康国章 .
华北农学报, 2011, 26 (01) :181-186
[2]   行距对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八同化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J].
冯伟 ;
刘胜波 ;
郭天财 ;
杨文平 ;
王永华 ;
朱云集 .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04) :668-672
[3]   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J].
张东旭 ;
董琦 ;
高志强 ;
宋长水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8) :5379+5381-5379
[4]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 [J].
田纪春 ;
邓志英 ;
胡瑞波 ;
王延训 .
作物学报, 2006, (11) :1699-1705
[5]   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籽粒糖含量和淀粉积累的影响 [J].
郭天财 ;
查菲娜 ;
马冬云 ;
王晨阳 ;
朱云集 ;
岳艳军 ;
宋晓 .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04) :128-132
[6]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J].
朱云集 ;
郭天财 ;
王晨阳 ;
崔金梅 ;
夏国军 ;
刘万代 ;
王永华 .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01) :82-86
[7]   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三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J].
史泽艳 ;
高晓飞 ;
谢云 .
资源科学, 2005, (01) :104-107
[8]   行距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吴玉娥 ;
薛香 ;
郜庆炉 ;
段爱旺 ;
杨文平 .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03) :84-86
[9]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及氮素调控效应 [J].
郭天财 ;
冯伟 ;
赵会杰 ;
薛国典 ;
王化岑 ;
王永华 ;
姚战军 .
作物学报, 2004, (02) :115-121
[10]   超高产小麦冠层光辐射特征的研究 [J].
王之杰 ;
郭天财 ;
朱云集 ;
王纪华 ;
赵明 ;
不详 .
西北植物学报 , 2003, (10) :1657-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