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全要素CO2排放效率差异及驱动因素——基于1995—2010年的实证研究

被引:28
作者
屈小娥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统计系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 全要素CO2排放效率; 核密度估计; 影响因素;
D O I
10.14116/j.nkes.2012.03.011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1 ; 020105 ; 120405 ; 020106 ;
摘要
本文以1995—2010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框架下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测算了各省份的CO2排放效率,运用核密度估计研究了CO2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分析了CO2排放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表明,我国各省份CO2排放效率差异显著,CO2排放效率最高的五个省份依次为上海、广东、海南、福建、湖南;CO2排放效率最低的五个省份依次为青海、贵州、宁夏、新疆、陕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CO2排放效率最高,依次为东北综合经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整体CO2排放效率提高过程中省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省际之间累积CO2排放效率经历了由"双峰"→"单峰"→"双峰"→"单峰"的交替演进,这一结果和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的变化紧密相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政府影响力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能够促进CO2排放效率的改进;重工业所占比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煤炭消费所占比重和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加将不利于CO2排放效率的提高,据此提出了提高CO2排放效率的对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28 / 14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 [J].
籍艳丽 ;
郜元兴 .
统计研究, 2011, 28 (07) :37-44
[2]   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 [J].
李涛 ;
傅强 .
统计研究, 2011, 28 (07) :62-71
[3]   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 [J].
潘家华 ;
张丽峰 .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05) :47-57
[4]   中国碳强度的影响因素——基于各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陈继勇 ;
彭巍 ;
胡艺 .
经济管理, 2011, 33 (05) :1-6
[5]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 [J].
陈诗一 .
世界经济, 2011, 34 (04) :124-143
[6]   生产中碳排放效率长期决定及其收敛性分析 [J].
魏梅 ;
曹明福 ;
江金荣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27 (09) :43-52+81
[7]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J].
张友国 .
经济研究, 2010, 45 (04) :120-133
[8]   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 [J].
王锋 ;
吴丽华 ;
杨超 .
经济研究, 2010, 45 (02) :123-136
[9]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J].
王群伟 ;
周鹏 ;
周德群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1) :45-54
[10]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 [J].
何建坤 ;
苏明山 .
中国软科学, 2009, (10) :42-4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