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族建构:中国如何实现对苏联的“否定性超越”

被引:5
作者
朱碧波
机构
[1]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
苏联; 中华民族; 国族建构; 国族认同;
D O I
10.16273/j.cnki.53-1134/d.2012.05.024
中图分类号
D032 [国家与民族、国家与人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构建一个坚固统一的"苏联人民共同体",苏联从民族利益的经营、意识形态的模铸、政治符号的表意、集体记忆的重构、民族英雄的想象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恢宏刚猛的国族建构,然而,在意识形态僵化和大俄罗斯主义主导下的国族建构,随着国家能力的下降和政治权威的流失,其内在固有的弊疾——过度性、矛盾性、闭合性和单向度——不断凸显,最终使得国家共同体的谋求成为了镜花水月。有鉴于此,我国的国族建构应当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多元包容的文化组合体系,三位一体的利益共享机制、多维互动的族际协商平台。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并非军备竞赛毁灭了苏联
    若·梅德韦杰夫
    [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99, (01) : 9 - 13
  • [2] 三教圆融 两岸一体[M].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卢晓衡主编, 2003
  • [3] 论集体记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著, 2002
  • [4]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英]戴维·米勒(DavidMiller), 2002
  • [5] 社会学理论[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美)约翰逊著, 1988
  • [6] 斯大林文选[M]. 中国人民大学 , (苏)斯大林(И.В.Сталин)撰,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