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的紧穗野生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的遗传定位

被引:42
作者
刘国庆
颜辉煌
傅强
钱前
张志涛
翟文学
朱立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
[2] 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
[3]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栽培稻; 紧穗野生稻; 抗褐飞虱; 基因定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3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402 ;
摘要
野生稻资源是水稻育种中获取有利外源基因的一个主要来源,紧穗野生稻(Oryza eichingeri, 2n=24,CC)原产于非洲,具有高抗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叶枯病等多种有利性状.在紧穗野生稻与栽培稻(Oryza sativa, 2n= 24, AA)品种 02428远缘杂交后代中,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和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等分子标记,对栽培稻背景下外源遗传物质的存在进行了跟踪鉴定,并对来自紧穗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紧穗野生稻的染色体片段已经易位到栽培稻中;抗褐飞虱性状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位于第 2染色体,在两个微卫星标记 RM240和 RM250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 6.1和 5.5 CM,暂时定名为Bph13(t).该基因的发现和定位将有助于对水稻褐飞虱抗性的改良.
引用
收藏
页码:738 / 74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水稻DH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及基因组分析 [J].
沈利爽 ;
何平 ;
徐云碧 ;
谭震波 ;
陆朝福 ;
朱立煌 .
植物学报, 1998, (12) :32-34+36-39
[2]   分蘖筛选技术在稻工程苗抗褐飞虱特性评价中的应用 [J].
傅强,陈伟,张志涛 .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04) :247-249
[3]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QTLs for resistance to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in a doubled-haploid rice population[J] . S. N. Alam,M. B. Cohen.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8 (8)
[4]  
Alien introgression in rice[J] . D.S. Brar,G.S. Khush.Plant Molecular Biology . 1997 (1)
[5]   MOLECULAR MAPPING OF RICE CHROMOSOMES [J].
MCCOUCH, SR ;
KOCHERT, G ;
YU, ZH ;
WANG, ZY ;
KHUSH, GS ;
COFFMAN, WR ;
TANKSLEY, SD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88, 76 (06) :81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