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制度建构的实践原则和学理基础

被引:2
作者
陆剑杰
机构
[1]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关键词
新中国; 制度建构; 制度重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历了"转化性制度建构"、"超越性制度建构"、"返正性制度重构"、"创新性制度重构"的过程。历史证明,中国制度的建构、重构应遵循"务实原则"、"范导原则"、"选择原则"、"实践检验原则"和"把握规律原则"。为此需要研究生产结构的可能性空间学理,科学与人文二重取向学理,制度中介性建构学理,制度演变相对规律学理。当代中国制度建构的成果———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合规律的。相反,否定中介过渡规律的公有化试验(1958年之后的人民公社化)和某些人力求要做的私有化都是反规律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
[2]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93,
[4]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薄一波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英]波珀(Popper;K·R·) 著;杜汝楫;邱仁宗 译.华夏出版社.198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