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债、人情圈与交往逻辑变化——基于浙西周村的调查

被引:12
作者
陈辉
机构
[1]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仪式性人情; 日常性人情; 交往逻辑; 人情债; 人情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3 [社会关系、社会约制];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以浙西周村田野资料为基础,阐释当地农民的人情债观念和人情圈特征。调研发现:农民人情交往中情义亏欠感日益减少,市场货币性考虑与日俱增;夫妻双方的兄弟姐妹及其已婚子女构成了每个核心家庭最基本的人情圈和交往圈,姻亲和私人关系已经主导了婚礼中的人情往来。研究认为:理解农村人情交往一系列变化的大前提是分析农民日常交往逻辑的转变,因为日常性人情的弱化和缺失,仪式性人情的情感表达性功能才被放大,成为生产和再生产农村亲密关系的功能性替代;此外,市场经济原则不断侵入农民社会交往,人情的形式大于内容,而这也正是一些地区人情竞争、攀比等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农村人情的变异:表现、实质与根源——对当前原子化农村地区人情的一项考察 [J].
杨华 ;
欧阳静 .
中州学刊, 2011, (05) :117-121
[2]   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J].
贺雪峰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4) :20-27
[3]   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功能异化 [J].
陈柏峰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 (01) :106-113
[4]   人情的运作机制及其社会基础——基于浙东J村的调查 [J].
林辉煌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 32 (06) :66-72
[6]  
农村人情的性质及其变化[J]. 杨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01)
[7]  
农村人情的性质及其变化[J]. 杨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 (01)
[8]   “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苏北一农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 [J].
朱晓莹 .
社会, 2003, (09) :28-30
[9]   礼物、生命仪礼和人情圈——以徐家村为例 [J].
黄玉琴 .
社会学研究, 2002, (04) :88-101
[10]  
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费孝通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