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景观水平与多尺度比较

被引:50
作者
王计平 [1 ,2 ]
杨磊 [1 ,3 ]
卫伟 [1 ]
陈利顶 [1 ]
黄志霖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格局; 过程; 侵蚀产沙; 泥沙输移; 景观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河口-龙门区间内42个水文站控制流域土地利用和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借助GIS和RUSLE,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从景观水平和多尺度上探讨景观格局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龙区间流域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过程特征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和相对差异。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草地的连结度(COHESION3)和分维数变异度(FRACCV3)、耕地和居民建设用地的丛生度(CLUMPY1、CLUMPY5)、居民建设用地边缘密度(ED5)是影响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重要指标,其中草地连结度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变异的解释度最高。在景观水平上景观连结度(COHESION)、平均斑块面积(AREAMN)、景观聚集度(AI)、景观丰富度(PR)是影响水土流失过程的主要因子,其中景观聚集度(AI)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变异的解释程度最高。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要高于景观水平。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嵌套特性并强烈影响着流域水土流失过程,在嵌套水平上草地连结度(COHESION3)和耕地丛生度(CLUMPY1)是控制流域侵蚀产沙的主要格局因子,草地分维数变异程度(FRACCV3)可以抑制流域泥沙输移过程。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机制和景观指数与反应变量间的统计学关系随尺度不同而异。
引用
收藏
页码:5531 / 554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景观格局-土壤侵蚀研究中景观指数的意义解释及局限性 [J].
刘宇 ;
吕一河 ;
傅伯杰 .
生态学报, 2011, 31 (01) :267-275
[2]   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综述 [J].
王计平 ;
陈利顶 ;
汪亚峰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5) :535-542
[3]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现状、困境与未来 [J].
陈利顶 ;
刘洋 ;
吕一河 ;
冯晓明 ;
傅伯杰 .
生态学报, 2008, (11) :5521-5531
[4]   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J].
索安宁 ;
李金朝 ;
王天明 ;
葛剑平 .
水利学报, 2008, (07) :767-772
[5]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对不同空间尺度水沙关系的影响 [J].
郑明国 ;
蔡强国 ;
陈浩 .
生态学报, 2007, (09) :3572-3581
[6]   基于模式识别的景观格局分析与尺度转换研究框架 [J].
陈利顶 ;
吕一河 ;
傅伯杰 ;
卫伟 .
生态学报, 2006, (03) :663-670
[7]   黄土高原小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黄家二岔流域为例 [J].
游珍 ;
李占斌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 (04) :447-453
[8]   异质景观中水土流失的空间变异与尺度变异 [J].
邱扬 ;
傅伯杰 .
生态学报, 2004, (02) :330-337
[9]   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识别方法——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J].
陈利顶 ;
傅伯杰 ;
徐建英 ;
巩杰 .
生态学报, 2003, (11) :2406-2413
[10]  
VEGETATION PATCHES AND RUNOFF–EROSION AS INTERACTING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SEMIARID LANDSCAPES[J] . John A. Ludwig,Bradford P. Wilcox,David D. Breshears,David J. Tongway,Anton C. Imeson.Ecology . 2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