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和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18
作者
刘晶淼
周秀骥
余锦华
丁裕国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南京气象学院环境科学系
关键词
蒸散量; 感热通量; 时空间变化; 长江三角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中利用改进的K B模式和牛顿扩散方法及 196 1年以来的长江三角洲 (2 8~ 33°N ,118~ 12 3°E)地区的 4 8个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 ,估计了该地区近 4 0a来的蒸散量和感热通量。结合该地区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资料和 196 0年以来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等有关信息对该地区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时 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自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平均蒸散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与 1980年相比 ,1998年区域年平均蒸散量减小了 2 4mm。区域平均感热通量与蒸散量相比在此期间变化并不明显。通过对该地区的云量、太阳辐射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认为 ,造成该地区平均蒸散量减少趋势的的原因之一是用于蒸发的能量即太阳辐射的减少 ,而造成太阳辐射减少的可能原因为云量及大气透明度的变化所至 ;原因之二是该地区地表覆盖条件的改变。近 2 0a来 ,该地区的水田、旱地及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分别减少 1.35 3% ,4 .4 4 2 %和2 .5 97% ,而城镇建设、工矿及其它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 3.345 %。耕地及水面的减小和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从整体上使区域平均蒸发量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45+257 +25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现代气候学原理.[M].潘守文等编著;.气象出版社.1994,
[2]  
中国水分气候图集.[M].陆渝蓉;高国栋 编著.气象出版社.1984,
[3]  
中国物理气候图集.[M].高国栋;陆渝蓉著;.农业出版社.1981,
[4]   非均匀地表条件下区域蒸发散通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J].
刘晶淼 ;
周秀骥 ;
余锦华 ;
丁裕国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03) :288-298
[5]   近29年冬季我国太阳辐射的显著变化 [J].
徐群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0, (10) :11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