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山区崩塌灾害形成机制——以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岩山为例

被引:36
作者
陈洪凯 [1 ,2 ]
鲜学福 [2 ]
唐红梅 [1 ,2 ]
机构
[1] 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2] 重庆大学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崩塌灾害; 基座压裂破坏; 链式规律; 崩塌源; 危岩; 红岩山;
D O I
10.15961/j.jsuese.2010.03.010
中图分类号
P642.21 [崩塌];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崩塌是石质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崩塌源通常存在稳定性较低的大量危岩体,其形成机制是防治崩塌灾害的关键环节。现场调查发现,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岩山崩塌源的危岩可分为坠落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座滑式危岩和扶壁式危岩4类,所占比例分别为70%、15%、8%和7%;具有4级陡崖的地形特征、硬质砂岩和软质泥岩交互沉积、近于正交的3组岩体结构面是红岩山崩塌灾害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条件;根据现场观测,岩腔后侧壁泥岩压裂风化速度5.2cm/a左右,是斜坡表面裸露泥岩气候风化速度的3~6倍,岩腔的形成过程是崩塌灾害演绎的起搏器;运用地貌学方法揭示了红岩山崩塌灾害链式演化规律,当岩腔深度超过3m后,岩腔顶部的危岩块易于发生崩塌。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 [1] Method to calculate fatigue fracture life of control fissure in perilous rock[J] . Hong-kai Chen,Hong-mei Tang. &nbsp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 2007 (5)
  • [2] 危岩块体稳定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分析
    谢全敏
    夏元友
    [J]. 岩土力学, 2002, (06) : 775 - 777+781
  • [3] 基于GA和FCM的岩体结构面的混合聚类方法
    王鹏
    赵学亮
    万林海
    蔡美峰
    [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4, (03) : 227 - 232
  • [4] 缓倾角层状岩体边坡链式演化规律
    陈洪凯
    唐红梅
    鲜学福
    [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1) : 20 - 25+30
  • [5] 江口水电站拱坝左岸1号危岩体稳定分析
    谭继文
    李润伟
    马志强
    张喜武
    郑德学
    [J]. 东北水利水电, 2005, (01) : 9 - 10+55
  • [6] 奎屯河新龙口右岸山体崩塌原因及再次失稳可能性分析
    常中华
    陈厚军
    张乐中
    杨天亮
    [J]. 工程地质学报, 2005, (01) : 76 - 80
  • [7] 索风营水电站Dr2危岩体稳定性研究
    何应强
    宋根才
    马跃刚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05) : 87 - 90
  • [8] 拉剪型危岩发育过程的模型试验
    陈洪凯
    唐红梅
    [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6) : 115 - 119
  • [10] Research on duration for perilous rock to form. CHEN H K,TANG H M,ZHU H. WSEAS Transaetions on Applied and Theoretical Mechanics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