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种淹水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被引:1
作者
范业宽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
关键词
栗钙土; 耕层; BC; 白干土; 地带性土壤; 生草土; 性质变化; 生草灰化土; 淹水; 淹水土壤; 土壤溶液; 草甸黑钙土; 草炭土;
D O I
10.19336/j.cnki.trtb.1988.02.004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研究了苏联沃洛果达、克拉斯诺达尔等地八种起源和性质各异的土壤,在淹水下培养后土壤溶液pH、Eh等9项指标的变化.在碱性环境中Eh和rH2值下降;活性Mn和P含量上升;溶液Ca/K比下降.提高培养温度,pH提高、rH2下降,活性Fe、Mn和P量增加.生草土、草炭土和草甸黑钙土△Eh/△t(60~10天)的Eh缓冲范围在50~200mV,其余土壤为200~400mV.酸性土淹水后有最大的△pH/△t值,对pH缓冲性最小,但很快趋于稳定.Eh主要受E_o的影响,而E_o对于游离离子对和含该离子的比合物来说是不同的.因此,评价土壤淹水后物理性质的恶化,不可根据Eh、rH2值,而有毒物质含量更为重要.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59
页数:2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