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的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7
作者
王欣
廖崇先
陈道中
付成国
机构
[1]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
[2] 厦门中山医院心胸外科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解剖分型;
D O I
10.13418/j.issn.1001-165x.1998.03.017
中图分类号
R323.22,R541.1 [];
学科分类号
100101 ;
摘要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解剖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Soto的分类方法略加改进,将350例室间隔缺损分为4个解剖类型,并与其临床表现相对照。结果:350例室间隔缺损中,76%(266例)为膜周型,缺损均与室间隔膜部关连;19.4%(68例)为干下型,位于肺动脉与主动脉相遇的左右瓣环下;0.9%(3例)为肌型,可见于肌部间隔的任何一处;3.7%(13例)为混合型,包括单个大型缺损涉及室间隔多个部位或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的单个室间隔缺损。描述了各型室间隔缺损的主要临床征象。外科医生可据此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及手术方法。结论:室间缺损的解剖分型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有较高的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47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