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小儿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34
作者
陆敏
曾玫
陆权
顾兰琴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科
关键词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病毒; 儿童;
D O I
10.16718/j.1009-7708.2005.03.006
中图分类号
R725.6 [小儿呼吸系及胸部疾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近年上海地区小儿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2002年10月-2004年4月住院的4534例0~16岁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6种病毒检测。结果4534例患儿中有1837例病毒检测阳性,总阳性率40.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831例(45.2%),其余依次为流感病毒A(IFVA)330例(18.0%),副流感病毒1、3(PIV1,3)232例(12.6%),流感病毒B(IFVB)201例(10.9%),副流感病毒2(PIV2)114例(6.2%),腺病毒(ADV)96例(5.2%)和混合感染33例(1.8%)。7个月~1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65.8%,3岁以下儿童阳性率为88.7%。RSV阳性患儿的平均月龄为5个月(0.1~156个月),明显低于其他病毒阳性的患儿。RSV季节性较明显,2003和2004年高峰主要集中在1-2月份,2004年的高峰在2003年12月份提前出现。IFVA,IFVB在2002年10-12月份有一个小高峰。毛细支气管炎病毒阳性率为53.4%,其中RSV占79.5%,IFVA13.5%,PIV22.6%,ADV2.6%。肺炎、支气管炎、喉气管支气管炎、有喘息症状的支气管炎和哮喘患儿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1.3%、35.3%、40.3%、42.5%和36.5%。结论病毒依然是上海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发病年龄主要在婴幼儿,其中RSV和IFVA最常见。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病原仍是RSV。IFVA多见于其他有喘息症状的患儿。
引用
收藏
页码:152 / 15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2000~2002年上海地区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研究 [J].
丁韻珍 ;
苏犁云 ;
孙家娥 ;
徐锦 .
临床儿科杂志, 2004, (04) :220-221
[2]   1995~1998年上海地区小儿病毒性肺炎流行特点 [J].
陆敏 ;
陈培丽 ;
张慧燕 ;
夏绍源 ;
顾兰琴 .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0, (06) :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