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个新世界:中国近现代对“世界”的理解及其变化

被引:20
作者
项飚
机构
[1]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院
关键词
政治; 概念; 思维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天下观; 国族; 两种民族主义; 世界革命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5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尽管当代中国往往被当作世界社会中的一个"例外",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通常认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乃是人类普遍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基于对中国近现代"世界观"的变化的梳理,本文提出三个假设:第一,在19世纪末期,对自我的对象化和对世界的外化(即把"世界"想象成一个外在实体)是一个关键的转变,这可能比"国族"观念取代"文明"或者"王朝"概念更为重要。第二,冷战时期的"三个世界"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把世界想象成为要主动争取的对象,认为国族建设是为了实现更大革命目标的一个手段;但是这也导致了不切实际的"革命天下"的想象。第三,在改革时期,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反而趋于单一化,同时对自己的理解也趋向于内化和简单化。文章最后呼吁发展一个"去中心"的对世界的想象。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3]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 [J].
郑杭生 ;
杨敏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06) :55-64
[4]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 [J].
秦亚青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03) :7-13+4
[5]  
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M].刘少杰;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没有后门的教室.[M].王铭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M].王铭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没有世界观的世界.[M].赵汀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  
为万世开太平.[M].盛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  
展望二十一世纪.[M].[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 著;荀春生等 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