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中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37
作者
尹伟 [1 ]
郑和荣 [1 ]
孟闲龙 [2 ]
由伟丰 [2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 准噶尔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P593 [生物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和3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7C23,弱姥鲛烷优势(Pr/Ph为1.331.75)。生标特征:三环萜烷含量丰富,伽马蜡烷含量高,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呈“上升型”分布,ααα20RC27相对含量高,β-胡萝卜烷和γ-胡萝卜烷含量高。碳同位素值偏轻(一般小于-29‰),生源构成可能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为主,母源形成环境为湖相还原环境。原油主要源自二叠系源岩。中部2区块和4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3和C19,明显姥鲛烷优势(Pr/Ph为5.627.24)。生标特征:三环萜烷含量很低,伽马蜡烷含量较低或缺乏,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低,C29甾烷含量很高,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不含β-胡萝卜烷和γ-胡萝卜烷。碳同位素偏重(一般大于-27‰),生源构成可能以高等植物为主,母源形成环境为氧化环境。原油主要源自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引用
收藏
页码:461 / 466+472 +47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东濮凹陷文留潜山构造文古2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 [J].
常俊合 ;
李新军 ;
吕红玉 ;
王又杰 ;
孙青 ;
段红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1) :44-48+69
[2]   准噶尔盆地Z1井油源对比研究 [J].
王文军 ;
何禹斌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3, (S2) :24-25+5
[3]   彩南油田多源混合原油的油源(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类与典型原油油源 [J].
陈建平 ;
梁狄刚 ;
王绪龙 ;
邓春萍 ;
薛新克 ;
靳涛 ;
宋孚庆 ;
钟宁宁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5) :34-38
[4]   牛庄洼陷第三系古沉积环境及其控油气作用 [J].
李素梅 ;
李雪 ;
张庆红 ;
句礼荣 ;
马晓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3) :269-273
[5]   彩南油田多源混合原油的油源(一)——烃源岩基本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物标志物特征 [J].
陈建平 ;
梁狄刚 ;
王绪龙 ;
邓春萍 ;
薛新克 ;
靳涛 ;
宋孚庆 ;
钟宁宁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4) :20-24
[6]   陆梁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J].
廖健德 ;
康素芳 ;
李明河 ;
刘翠敏 ;
宋元林 ;
张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04) :29-31+6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油田油源分析 [J].
王绪龙 ;
康素芳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1, (06) :6-8+5
[8]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J].
张年富 ;
张越迁 ;
姚新玉 ;
张从侦 .
新疆石油地质, 2001, (02) :103-106+84
[9]   大民屯凹陷高蜡油的形成条件 [J].
黄海平 ;
李虹 ;
马刊创 ;
何会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64-67+71
[10]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油气藏地球化学研究 [J].
伍新和 ;
向宝力 ;
刘桂凤 .
新疆石油地质, 2001, (01) :3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