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治疗中不同拇指运动方式的脑机制研究

被引:8
作者
金真
张磊
曾亚伟
王彦
纽竹
张通
机构
[1]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磁共振室暨教育部“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试验室脑功能成像中心
[2]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
基金
国家攀登计划;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并发症; 偏瘫/康复; 运动疗法; 磁共振成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9 [康复医学];
学科分类号
100215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脑机制。方法: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成像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观察了右侧底核区出血致左侧偏瘫患者在进行主动、被动、阻力和交替拇指运动时的脑区激活状况,将健侧与患侧运动时激活的脑区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运动时健侧仅激活了对侧初级运动区(M1)。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同侧M1区、对侧小脑、底核区;被动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底核区、小脑;阻力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同侧小脑、底核和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底核区及同侧感觉区、小脑;交替运动时双侧M1区不同程度被激活。结论: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各有其独特的康复作用。主动运动对于额叶高级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康复,是最好的方式,应尽早进行。被动运动方式对于相对低级的皮质下运动区(底核区、小脑),具有与主动运动相似的康复作用。阻力运动方式有助于皮质和皮质下运动区的全面功能康复。健、患侧交替运动时,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有“带领”作用,可以减低患侧肢体重新学习运动的难度,是有助于患侧功能康复的运动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4238 / 4239+4310 +431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Theroleofprefrontalcortexinsensorymemoryandmotor. DespositoM,BallardD,ZarahnE,etal. Neuroimage . 2000
[2]  
Plasticityandfunctionalreorganizationofthebrain. ZhuYL. ZhonghuaNeikeZazhi . 2000
[3]  
Brainplasticityandstrokerehabilitation.TheWillislecture. JohanssonBB. Stroke . 2000
[4]  
PilotstudyoffunctionalMRItoassesscerebralactivationofmotorfunctionafterpoststrokehemiparesis. CaoY,DOlhaberriagueL,VikingstadEM,etal. Stroke . 1998
[5]  
Brai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withcontrastdependentonbloodoxygenation. OgawaS,LeeTM,KayAR,etal. 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