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冬季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被引:33
作者
杜秀宁
刘光兴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北黄海; 浮游植物; 丰度;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885.3 [];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17日北黄海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其分布和多样性等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8属131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和广布性种为主,其中硅藻有53属113种,占总种数的86.3%,甲藻有11属16种,占总种数的12.2%。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88.89×104个/m3,硅藻丰度平均值为86.58×104个/m3,甲藻丰度平均值为2.28×104个/m3,硅藻丰度分布趋势决定了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趋势。辽宁南岸是浮游植物密集区,山东半岛北岸其次,而北黄海中部是浮游植物的稀疏区。优势种为: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80,Pei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42。与1959年1月相比,2007年1月北黄海浮游植物丰度由150.00×104个/m3降为88.89×104个/m3,下降了近41%,硅藻丰度由148.00×104个/m3降为86.58×104个/m3,而甲藻丰度由1.25×104个/m3上升为2.28×104个/m3,占浮游植物丰度的比例由0.8%上升为2.5%。主要优势种及优势属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浮游植物丰度总的分布格局变化不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47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1945~2006年东中国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 [J].
冯琳 ;
林霄沛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01) :13-18
[2]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冬季浮游植物群集 [J].
何青 ;
孙军 ;
栾青杉 ;
宋书群 ;
沈志良 ;
王丹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1) :2559-2566
[3]   黄海北部近岸的浮游甲藻生态 [J].
董婧 ;
刘海映 ;
毕远溥 ;
蒋双 ;
王文波 ;
李培军 .
海洋水产研究, 2002, (04) :46-50
[4]   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J].
王俊 .
海洋水产研究, 2001, (01) :56-61
[5]   黄海北部近岸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分析 [J].
董婧 ;
李培军 ;
刘悦 ;
王鉴 .
水产科学, 1999, (05) :12-15
[6]   黄海北部对虾放流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J].
董婧 ;
周玮 ;
李培军 ;
王丽梅 .
海洋环境科学, 1999, (01) :77-80
[7]   长海县水域浮游植物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 [J].
王鉴,李桂珍,王秀艳 .
水产科学, 1995, (02) :23-27
[8]   渤海、黄海浮游植物生态的研究 [J].
俞建銮 ;
李瑞香 .
黄渤海海洋, 1993, (03) :52-59
[9]   北黄海五号倾废区浮游植物生态初探 [J].
赵曾春 ;
黄文祥 .
海洋环境科学, 1991, (04) :7-13
[10]   黄海的浮游植物 [J].
黄文祥 ;
沈亮夫 ;
朱琳 .
海洋环境科学, 1984, (03) :19-28